2022年7月26日星期二

本想去澳门过个周末,没想滞留一个多月 Experienced Lockdown in Macao for More than One Month

正如现在朋友圈的人都在新疆一样,一个多月前,似乎所有社交媒体上的人都在澳门。只要持有七天核酸阴性证明,就可以入境澳门,不过入境还是回到大陆都不用隔离。

澳门此前的新冠病例较少,也不像大陆许多城市一样需要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这样,澳门就成了时下唯一一个“安全”的境外旅行目的地。


澳门的酒店都十分具有吸引力。以前动辄千元的澳门酒店,只要一两百块就可以住,甚至有的五星级酒店降至几十块钱一晚。这怎么能让几年前还在满世界到处跑的中国人不心动呢?


我也随大流,在阳光明媚的六月找了个时间,去澳门过个周末。


赌城变鬼城


玩沙滩排球的葡萄牙人/无畏


由于澳门疫情防控政策,只允许大陆居民和葡萄牙人免隔离入境。所以游客稀少,肉眼所见的外国人除了东南亚的劳工,几乎都是葡萄牙人。突然之间, 这个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却只有很少人懂葡萄牙语的地方,比以往更容易在街上听到葡萄牙语。


走在铺满碎石路的街道,路过五颜六色的葡式建筑,看到西方的教堂和中国民间的神庙和谐共存,想念着澳门街的过往历史。大陆一成不变的高楼大厦让人感觉倦怠,到了这里,似乎能让自己喘口气。


然而,一切的美好瞬息崩塌,只因为新冠病毒又一次造访澳门了。突然之间,需要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才可以离开澳门。突然之间,进入珠海需要进行“7+7”14天的隔离。又突然之间,珠海的拱北封控了。一切突如其来。


一开始还可以去沙滩,还可以在泳池游泳。虽然不提倡堂食,但也可以在公园或者台阶上坐着吃饭。我天真的以为过几天就能够恢复正常,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无尽的等待。


用黑沙堆出一座城/无畏

坐在台阶上吃饭/无畏

可是随着澳门每天新增几十例,防控越发严格。从提倡不堂食,到绝对禁止堂食,甚至吃饭也只能回到家里或者酒店吃。后来,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直接进入到“相对静止”状态:除了餐厅、超市、药店等之外,其他工商业包括各大赌场一律关门。所有人没有必要的理由不可以外出,在外吸烟、运动、遛狗都是违法的。有二十多人被起诉,最严重的一位由于没有戴口罩在外吸烟,被判五个月监禁


餐厅、咖啡馆、奶茶店一律不可以堂食,所有的博物馆关闭了,书店关闭了,游泳池、身房也关闭了,沙滩封锁了,就连公园的凳子都拉起警戒线,不允许在公园里坐着。


公园的椅子拉起警戒线/无畏


古特雷斯的传记《世界不一定要如此》/无畏


我路过主教山、东望洋灯塔,眼见郑观应故居、饶宗颐学艺馆,却都无法进入一睹真容。经过澳门的葡文学校,看到里面还张贴的纪念葡萄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百年诞辰的活动通知,不过应该近期无法举行了。想要拜访澳门唯一的葡文书店,也只能透过橱窗窥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传记的封面了。


一入夜则是一片死静,只剩下赌场酒店外围的灯光还在闪亮。有一天晚上,还在天空中看到了难得一见的“超级月亮”。

在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赌城,我没见到不夜城的一面,却见到了静悄悄如同鬼城的一面。


空无一人的福隆新街/无畏

夜幕下,大三巴前面静悄悄/无畏

平静的渔人码头/无畏


公交车停运,出门全靠步行,每个人出门必须佩戴KN95口罩。我不敢在同一地方逗留太久,免得被街上的警员认为有过度逗留的嫌疑。没有看到人头攒动的大三巴,只看到阶梯上只站了一只小狗,等待着主人给它在大三巴前留影。


我也不敢在街上与人多做交谈,生怕下一刻变成密接或者次密接,可能会被送去集中隔离。要知道,我此前在世界各地旅行,经常住在当地人家里,和当地人交朋友、学语言。然而,在澳门除了酒店前台和餐厅服务员,再也没跟什么人讲过话了。


白色的KN95口罩是标配/无畏


生活在酒店里,吃的变便宜


剩下的时间,只能待在酒店里了。疫情发生后,澳门的酒店突然不愁客源了。由于一些酒店被封控,一些酒店被用作集中隔离场所。除了滞留的游客,还有就是在澳门上班,却在珠海居住的劳工和澳门人,他们突然就变成无家可归了。


大家只好纷纷住进酒店,酒店前台排起了长龙。原来每晚几十块的五星级酒店价格也没有了,价格涨到两三百元一晚。


不过即使这样,也要比以前动辄千元便宜。至于许多滞留的大陆劳工,有的公司给报销统一安排住酒店,有的公司报销一半。由于赌场等工商业关门,劳工们也只好领一半工资,或者直接放无薪假。囊中羞涩,入不敷出,有人住酒店时候直接买了箱方便面,打算以此为生。


不过,由于所有的餐厅只能做外卖,各个餐厅甚至大酒楼都推出“抗疫套餐”抢夺客源,最便宜的一个盒饭只要18澳门元,人民币约15元。


大酒楼的18元套餐/无畏


我也辗转在澳门各个酒店中,从澳门半岛住到路环,又从路环回到澳门半岛。住过五星级酒店,也住过快捷酒店。澳门的酒店大多是封闭窗,这对于“相对静止”时期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房间中的人来说,并不友好,即便五星级酒店也是如此。


住得最舒服的应该是松山旁的一家三星级酒店,带着一个小阳台,阳台外就是葡萄牙人的百年老宅。下午时分坐在阳台上,呼吸室外的空气,喝杯咖啡,打开书本,阅读澳门的历史,也是一种享受。


酒店阳台的午后时光/无畏


不过,即使每天住酒店,也会提心吊胆。澳门的红码区、黄码区越来越多,红黄码区则意味着整栋建筑的居民彻底失去自由,被封控在建筑之内。连澳门的新地标新葡京酒店也被列为红码区,另外一个五星级酒店巴黎人则成了集中隔离点。


每天睡觉时都要担心自己明天醒来会不会身处封控区,因为只要有发现一例病例,你所在的大楼就可能成为黄码区或者红码区。


每天澳门的新冠应变协调中心记者会上,都会有记者问到封控区的居民的情况,封控区的人的心理问题,甚至有人关心到封控区中狗的精神问题。因为有一只小狗身处红码区中,因为没有及时就医,窒息而亡,舆论一片哗然。


每日一抗原,两天一核酸


每日的生活,除了购买三餐出去透透气,另外能够出去的理由就是做核酸了。本来以为来到澳门,不用像在大陆一样,每两三天就做一次核酸,结果现在澳门需要两天一次核酸。而且,只要没有检测,澳门的健康码就立刻变黄码


所幸核酸检测现场井然有序,由于采取预约分流制度,所以一般不需要排队就可以完成核酸检测的任务。而且核酸检测大多是都在体育馆里等室内场所进行,不用在外面顶着大太阳。每次做核酸时,政府还会派发KN95口罩和抗原检测盒。


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做一次自我抗原检测。如今在世界其他国家,大规模的全民核酸已经很少,更普遍的其实是自我抗原检测。经常可以看到在国外的朋友在朋友圈展示他们两条线的抗原检测结果,也就是阳性,得新冠了。


每天做抗原,保绿码/无畏


我直到现在才第一次做抗原检测。拿着棉花棒自己捅鼻子,又将棉花棒放到试液中,再滴到了检测盒上,像极了高中时候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只是现在实验对象是自己。


等待着红线的显现的那一刻心情紧张,最后红线永远显示在C上面,永远是阴性。正如做了接近100次的核酸检测结果,永远是阴性。


抢隔离名额的煎熬


开往深圳的船停开,飞机也不断涨价和取消,剩下的唯一道路就是通过陆路进入珠海。6月底,传来好消息,“7+7”的隔离政策,变成了“7+3”。但是,坏消息仍然有:入境珠海是预约制,每天开放两三百个名额,早上10:00开抢,至12:00结束


抢隔离公寓就变成了许多滞留的人每天的例行公事。隔离酒店有好几个,但是每个隔离公寓开放名额的时间不固定,随机放出。所以有可能某个公寓在10:00就开放名额,也可能到12:00最后一分钟才开放名额。


这两个小时内,要不断的刷新,退出再进入,一开到绿了,就要马上上传资料抢名额。可惜即便是绿了,也不一定最后能预约成功。有人说是因为网速问题,就开始研究WIFI的速度快,还是手机数据流量的速度快;有人还说用电脑登录微信抢会比手机更快。总之,每天注定要有两个小时花在抢名额这一机械重复的动作中。


当我认为免隔离通关无望的时候,也加入了抢名额的大军。每天10:00带着希望开始,经过两小时的煎熬,12:00伴着失望散场。我认为抢到更多可能是运气吧,毕竟滞留在澳门的少说应该也有好几万人吧,每天两三百个名额能抢到全凭运气。还不如去哪吒庙或者妈祖庙拜拜,保佑自己能够抢到。


澳门的女娲庙


我建议与其傻傻的抢名额,还不如直接摇号,起码不用浪费每天珍贵的两个小时。后来,香港到深圳隔离采用了摇号制度。不过,珠海仍维持旧制。


集中隔离的日子开始了


澳门在经过两周 “相对静止”之后,病例逐渐减少。在上周六迎来“巩固期”,虽然不能堂食,基本上允许大多数的工商业开门营业,也包括赌场。有赌客周六凌晨就等待着赌场开门,毕竟赌客们太长时间无所事事,精神上也很难受。虽然公园仍然封闭,但是允许民众上街散步,不过不能够跑步。而且,即便在36.5摄氏度的大热天,KN95口罩仍必须佩戴。


也许由于赌客们有了寄托,放弃了抢隔离名额;也许有人相信巩固期之后很快会通关,也放弃了到珠海隔离的念头;也许有人就是被抢隔离名额折磨够了,直接放弃。突然之间,隔离公寓感觉没那么容易抢了,我也成功于7月23日抢到了隔离名额。


而且,还抢到了上面最便宜的公寓,房费每天100元,餐费每天100元。其他酒店很多一天下来就要三四百元的隔离费用了,更有甚者房费每天要680元,加上餐费每天100元,七天隔离下来就是5460元


7月24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和煎熬,终于入境珠海。横琴口岸几乎空无一人。当然,又开始了另一段等待和煎熬了。这自然就是七天的集中隔离。

荒凉的横琴口岸/无畏


进到隔离的公寓之后,发现没有喝水的杯子,找了客服,一开始说不送,最后还是送来了。就放在门口,悄然无声,用一个标有危险物标志的袋子包着。有了小纸杯,起码可以喝茶和咖啡了。


隔离第一天晚上不提供晚餐,幸好在澳门的超市买了杯面。没想到杯面没有配叉子,找客服要一次性筷子,客服表示明天才能送。最后只能用手抓起来吃了,幸亏自己曾在南亚待过,学会了用手吃饭的本事。


晚上,身着白色防护服、全副武装的防疫人员上门提供免费的核酸测试。接下来几天,还要再做几次,才能确保自己是健康无害的。


将自己这一个月来在澳门住酒店时候没喝的茶叶和咖啡都摆在桌上,做一个小小的茶歇角,静静等待七天后重获自由。滞留、隔离,这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在离开澳门的那一天,我路过亚婆井前地,这里曾是葡萄牙人来到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看到工作人员好像正在搭建核酸检测屋。后来才看到新闻,原来澳门开始“核酸检测常态化”了。


澳门日报截图

2022年7月3日星期日

梁洛施就叫伊莎贝拉 The Film is Tailored for Isabella Leong

电影海报

我喜欢在一个地方旅行的时候,看关于那个地方的电影。

 《伊莎贝拉》似乎是为梁洛施量身定做,故事发生在色彩斑斓的葡属澳门,而梁洛施正是土生葡人。梁洛施的葡文名正是Isabella,父亲是葡萄牙人,是澳门名门殷理基家族的成员(Nolasco da Silva)。 

Pedro Nolasco da Silva

在大三巴附近有一条街道名为伯多祿局長街,是1842年为纪念Pedro Nolasco da Silva而命名的,伯多禄就是葡文名Pedro的音译。Pedro是地地道道的澳门葡萄牙人,1842年6月6日在澳门出生。凭借会中、葡、法三语的语言优势,进入华政厅工作,官至厅长,协调中国与葡萄牙之间的关系。后来,他还当上了澳门的自治组织市政厅的主席,当时市政厅称为“议事公局”,因此主席又成为局长,这才有了“伯多禄局长”的称呼。到了Pedro的儿子一辈,开创殷理基家族,以及商业帝国——殷理基集团。

梁洛施正是这样的名门望族后代。她的葡文原名则为Luisa Isabella Nolasco da Silva。可惜父亲在她出生不久之后就去世,梁洛施的身份没有受到殷理基家族的承认,只能和在赌场当荷官的母亲相依为命。 

电影在澳门的取景地/无畏

18岁的梁洛斯饰演了18岁的张碧欣,在澳门的大街小巷中演出另一个自己。和梁洛施一样,她自幼也没有父亲,缺乏父爱。她误以为马振成是自己的父亲,此马振成也是母亲在她出生之前的男友。 张碧欣似乎爱上了马振成。是父爱?还是情爱?张碧欣自己也未必分得清。这似乎预示着后来梁洛施和大自己20多岁的李泽楷在一起。但最终她也没有选择进入另一个名门,而是选择分手。 

影片最后,响起激昂又悲怆的葡萄牙法朵《Ó Gente da Minha Terra》,作为这18岁少女的青春旋律是否过分深沉?但又觉得如此深沉才美丽。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