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星期五

荐书:《人类语言的故事》Book Recommendation "Babel: Around the World in 20 Languages"

十分推荐加斯顿·多伦的《人类语言的故事》,这是一本关于世界语言的通俗入门书籍。作者下了很大功夫研究这20门语言,译者的翻译质量也很不错。豆瓣上评分似乎不高,但我觉得实际上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一开始写越南语篇的时候,作者讲了自己学习越南语的过程,让我误以为这本书会讲作者在各个国家学习当地语言故事。如果这样子最能与我产生共鸣。不过,此后篇目大部分都是在讲语言的历史以及一些语法特点。这其实也不错,毕竟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20种语言,对大部分人来说大家都不熟悉,作者对这些事实做了科普。

在中国,估计除了中文、英文之外,其他语言都被称为小语种。这本书的按照语言使用人口多寡来排列,可能很少人会想到排第6的是孟加拉语,有2.75亿使用者,第12是斯瓦希里语,有1.35亿使用者,爪哇语还排在第16名呢,有9500万使用者。英语虽然名列第一,使用者有15亿(英语说的很烂的,因为紧张而不愿意说的人也包括在内),实际母语者只有3.75亿。如果按母语使用者来排列,那汉语、西班牙语要排在前面,英语母语者和印地语母语者的人数不相上下。

每种语言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书中都很好的提到了其中这前20种语言的特点。这需要真真切切去学习这门语言才能感受到的,而且还要到当地去学,与当地人互动才能体会到。这是我在尼泊尔住在当地人家里,学习尼泊尔语时候切身体会到的。

书中的20种语言我大部分已经去到当地学习和体验过,所以读起来颇有共鸣。越南语不仅是对母语非声调语言的作者来说很困难,对母语是声调语言的我来说,掌握越南语的声调也不容易;南亚的各种语言文字一开始看起来眼花缭乱,但学多了就能看到其中的色彩斑斓;西班牙语的虚拟语态一度让我在这片密林中迷失方向,现在也许还没有走出来;韩语海量的拟态词也让我摸不着脑袋;不过,马来语用拉丁文字书写,无任何词性变化,无敬语系统,学起来实在容易多了,也难怪占印尼主体的爪哇人会选择马来语作为国语,而非爪哇语。

在家中翻看外语课本,听外国音乐,看外语电影,甚至上网课,采用人工智能翻译,这些都无法真正体验一门语言。我对美食、香车都兴趣不大,却痴迷于学习语言,而且通过不停的旅行,不断变换语言环境来学习语言。

只是,疫情为这一切按下了暂停键。在国内似乎又回到了上学时候学英语的状态,兴奋与苦闷交织。兴奋是因为一门新语言展现在面前,陌生的单词和语法刺激着大脑;苦闷又是因为没有语言环境,学无所用,进度缓慢,缺乏激励。人不能自由移动,不能面对面与世界各地的人互动,这个世界就少了许多色彩和乐趣。

世上语言千万种,不是只有中文、英文才是“大语种”。学习语言是体验这个世界丰富性的最好入口。而且,学会说一门语言没有门槛,并不需要天赋多好,智商多高,学识多渊博。世界上还有许多目不识丁的人能同时掌握四五门语言。

中国的多语者其实大有人在。新疆的哈萨克族人可以同时懂得哈萨克语、维吾尔语、普通话、英语,甚至俄语。广东一个客家村落的孩子也许同时懂得客家话、潮州话、粤语、普通话、英语。一个小学还没毕业的广东人去到拉美长年经商,他甚至能同时懂客家话、潮州话、粤语、普通话、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看看书中讲斯瓦西里语那一章,非洲人道出了最简单的道理:他们使用多种语言,是因为社会就是用多种语言。

当然,一门语言要学到精通并不容易,本书作者直言不讳,自己在越南语学习上的惨败,英语的写口语熟练度比写作差,法语没有在一段时期持续使用,学许多语言都是三心二意无疾而终。金克木先生也说,“我从小到老学语言,一种又一种,兴致不衰,但是没有一种可以说是真正学会了。”即便是自己的母语,如果长期不身处自己的母语环境,也会损耗甚至忘记,特别是儿童。不过,对于成人来说,也许回一趟老家,就会激活所有的母语记忆。

语言有趣的地方,在于学习每一门都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似乎人人皆可学,但是人究其一生,却永远不可能学完学透。

如果你对世界好奇,可以翻翻这本书。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